汉语言文学专业心得范文1
【关键词】;;网络时代;新闻研究;校内实践
新闻传播事业是推动和促进社会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力量。尤其是在网络日渐发达的今天,新闻、参与新闻早已成为十分平常的事情。。
一、传统的新闻方式逐渐淡化 新颖的网络时代来临
现在正在上大学的学生几乎都是90后,大多属于思维活跃、追求新鲜的年轻人。。
。。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却仍有大量学生愿意从事新闻行业、参与新闻工作,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任何从事新闻实践工作的经验,对新闻工作的认知也十分的有限。
二、我院学生积极开展校内新闻实践
。并与黑龙江省电视台、东北网、黑龙江晨报等多家媒体建立合作。。
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学院也充分给予学生自由,为汉语言学生提供一切便利的条件和优质的资源,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学院为我院学生在校园网上开辟的版块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学生们可以更加快速地浏览校园资讯;学院电视台定期在学院大屏幕直播新闻,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
学院提供条件和技术支持,学生们也积极参与到校内实践中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新闻素养,但与此同时,在这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的不足也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学生们的理论水平不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碰壁。。这让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消极懈怠甚至是放弃。完全没有任何专业的指导,而新闻较强的实践性又不得不让学生在这过程中慢慢摸索。虽然最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却常常达不到理想效果。。老师们也充分利用空余时间为学生们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帮助学生提高对新闻的认识。
。由此学生得到提升的其实只是一个很狭小的面,就形成了部分人热闹而大多数冷眼旁观的局面。除了部分成绩不错的社团,对于其他社团来说,他们与受众也并未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换句话说,就是相当于大多数社团处于一个没有观众的舞台,自己表演的很热闹,但是却得不到喝彩,甚至连倒彩都没有的一个尴尬局面。
。传统的方式加上低下的效率就常常导致我们拿到手的几乎都是过期的新闻。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传统方式加上低效率产出的新闻成果得不到学院师生的重视,从而以消极的姿态投入到后期的工作中,长此以往,将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传统的新闻媒介需要资金的支持,例如印刷费用、机器设备费用,这些都是不小的开支。尽管学院承担了很大一部分,但是对于需要继续维持运营的学生开说,支撑其发展还是需要投入不小的资本。这方面的投入常常成为社团的一个重要负担,影响着它们的发展。
三、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新闻素养
对于参与新闻实践的大多说来说,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就是成功的开端,就是一种进步。相信很多新闻校内实践基地,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积累和认识,对于自身优秀的发展经验有了一定了解,同时对自己存在的不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相信通过总结经验,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就一定会有所进步。对于他们来说要发展就必须会改变,会进步,那么又该如何改变呢?
第一,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除了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该专业的学生们还应从自身着眼,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并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由此需要通过大量阅读有关方面的书籍,查阅文献等多种途径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此外,还应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断从自己参与的实践中时刻总结,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培养自己的意识,增强自身的新闻素养。
第二,作为参与新闻实践的学生来说,应当加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及时了解同学的动向;而作为参与新闻实践的社团来说,所产出的产品应当不断与受众积极的互动,这其实既是一种了解受众对新闻实践反应的方法,更多的也是一个新闻渠道。。。
第三,这一点其实与上一点是相辅相成的,问题的实质就是:吸引受众的眼光。不管是电视新闻也好,还是报纸新闻,想要立住脚,除了有高质量的新闻稿件以外,还应多注重采用多元化的表现方式,采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和方法,注重细节,保证高质量。
汉语言文学专业心得范文2
摘要:学科的应用性通常被用来衡量某一学科的体制是否健全,并据此评判其发展水平。汉语言文学以培养高能力的汉语专业英才为主任,却因其与理工科应用性强的专业的性质差异而被忽视,导致它的应用性发展一直处于模糊状态,找不到准确的职业定位。因此,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便有了其存在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所体现的基本特点,并将社会发展现状与本学科的专业期望相结合,对优化汉语言文学学科教育体制,强化其应用性做了深刻思考与分析。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与传统意义上的理工科类型专业――例如建筑、医学、会计等等相比,汉语言文学的职业定位还很模糊,也难以吻合“应用性人才”的一般定义。当应用性人才已成为各类学校的确定培养目标时,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着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艰巨挑战,因此,我们应明确本专业的发展现状,结合时代要求,改革教育体制,提高专业应用性。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分析与现实意义
(一)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分析
1、文学理解
文学理解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显性的应用。顾名思义,文学理解即是理解文学作品。通过日积月累的专业教授与锻炼,专业生已具备了从高层次维度来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与普通的文学阅读是相区分的,它要求专业生解构文学作品深层次的蕴义。通过特定的专业训练,专业生不仅可以对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理解,也可以对没学过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是在是在深厚的理论专业知识基础上完成的。
2、语言塑造
语言塑造是在掌握语言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提升。要求专业生具备达标的语言文字修养能力,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表现为普通话的规范运用。据此再上升到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这也是其应用性的体现。语言规律的应用,包括语音音韵的应用,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语言塑造是对汉语言文学自身理论的实际应用。
3、写作应用
《写作学》为专业生提供理论指导和格式标准,《文学概论》提供大量的写作规律总结。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应用,不同于其它专业的写作要求,专业生要求达到“舞文弄墨”的优美意境。总的来说,写作应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性质的一种体现。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现实意义
1、顺应社会应用性人才需求的趋势
实践证明,只有高素质应用性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是所有素养中最基本的。因此要快速提升本专业的应用性以促进人才的更快配备。具体表现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将社会要求的基本能力内化为自己的职业能力,以自身文化底蕴为基础,形成强大的内力。
2、符合本专业的学科发展道路
汉语言文学本身就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教会学生娴熟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学会分析文字内涵,学会在文字中进行研究和实践。提高它的应用性是对其本质性质的回归。
3、拓宽学生的出路,明确专业发展前景
本专业应用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动手与实践能力都得到强化,适应工作的能力增强,出路明显宽阔了。相应的,专业的发展前景也就清晰明朗了,有助于将“终身发展”的精神底蕴贯穿整个的培育过程。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对策
(一)学校、教育部层面
第一:突破学科限制,革新教学内容。贴近社会需求,促进学术型人才向应用性人才的转变。第二:构建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思维。例如开展学术心得转化活动,将优秀的学术心得、灵感运用于当地的文化建设中,一举两得,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又可以促进当地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三:建设学科性与应用性相得益彰的学科教学体制。革新内容,丰富科目,引进多样实践科目,丰富知识结构,创建选修与必修相辅的课程体系。
(二)教师层面
第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新教学方法。避免照本宣科,引进教学新工具,灌输科研新成果。第二:将实践型与研究型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推荐民主化教学,师生互动共进。同时采用实践型教学方式,将课堂讲授与实践锻炼结合,可以进行实际考察的就考察,可以进行实际合作讨论的就分组实践。另外,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支持将科研成果用于教学实践,可创建科研团队,重视实习工作,规范好实践论文。
(三)学生层面
1、学生应重视自主合作、实践研究型学习方式。最基本的,要有强大的自控力,这是第一因素。第二因素是合作能力,多参加活动,多进行小组实验,多沟通交流。第三因素是心理上对研究型学习方式的悦纳,并坚决实践。
2、注重培养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有意锻炼,多交谈,多思考,多发言,多演讲。
结束语:对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思考,应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要让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双向促进,共同进步。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既强化自身文化熏陶的功能,培育精神文化,又结合社会时代需求,提高专业应用。
参考文献:
[1]潘新和.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汉语言文学专业心得范文3
钦州学院转型发展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思考
校友办 何波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国家教育部1998 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3),对该专业规定开设的13 门课程没有什么变化。业界几乎形成一种普遍的认知,中文专业是传统专业中底蕴最丰赡的一个学科,也是现代大学体系中最稳定的专业之一,有着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及魅力。
可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迫切。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体系化的理论和知识谱系,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且讲授的知识也就作为考试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培养能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的人才。这对毕业生的就业十分不利。
作为兴办时间较长的中文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定位为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等专家学者的摇篮。然而,社会对专家、学者的需要毕竟是有限的。当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当中文专业由少数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举办变为更多其他类型学校的新专业以后,就必须面对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问题。也正因如此,许多高校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都不同程度地尝试了对传统中文专业的改造,中文专业招生时树起了“新闻传播”、“涉外文秘”等旗号以吸引考生即是证明。
中文专业越来越无法忽视其当今就业的严峻性和大众质疑的尴尬。在如此情形下,专业应用性改造被普遍地提出来。探索最多的是兴办中文专业较晚的普通理工院校,因为在夹缝中求生存,既不能完全以传统的专业办学模式为依据,也不能照搬理工科办学模式,因此提出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立足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强调人才培养上,不仅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传统的基础的优势专业。但在新世纪、在钦州学院则面临边缘化的危险。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2009以来,我校该专业招生数量逐年下降。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变革。在培养目标上,破除单一化,倡导多元化;在培养方式上,破除程式化,增强灵活性;在培养过程上,破除封闭性,实行开放性。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广西沿海地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的语文教师,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素质好水平高的文秘人才写作人才简言之,着眼于服务地方教育事业,兼顾地方的写作人才需求。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是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
今年初,我校已被教育部列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试点单位,最近又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为联盟理事单位之一。学校面临着由传统的本科大学(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学校的转型发展,必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专业、学科、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场所,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模式等方面进行变革。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以满足经济社会对优质应用型人才需求
近几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发展迅猛,各种大型企业纷纷落户钦北防三市,县域经济方兴未艾。文秘人才需求量大增,学历培养、在岗人员培训增加。经调研,绝大部分的机关、规模企业,都有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文秘人才的强烈需求。据预测,近期广西沿海地区这类人才需求达3000多人。另一方面,广西沿海地区对中学语文师资的需求也仍然非常旺盛。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目标
(一)国内外传统专业的研究趋向
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当今社会新的人才需求架构下进行应用性改造是必然、明智的选择。探索最多的是兴办中文专业较晚的普通理工院校,如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和加州理工大学文科建设经验,提供了改造文科专业,注重文科与理工科相互交融,培养文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范例。清华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文科专业改造经验,提出了我国地方工科高校文科专业改造的路径,培养具备适应社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目前国内很多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积极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思路,探索中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将能胜任专业相关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即“中文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实践平台建设等环节进行改革,在实践中逐渐确立了“学科性+职业性”的专业建设思路,以打造适应大中文职业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并逐渐形成综合素质高、专业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2)以专业应用能力为纲,串联专业课程体系三个层面的设计;专业应用能力分为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岗位能力两大类,前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征性能力(区别于其他专业的能力),主要包括文本解读鉴赏能力、汉语言分析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中文基础性应用能力。后者是本专业所对应的中文类职业岗位能力,是具体的语文教师、文秘、行政管理、新闻传媒等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应用能力。显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在分解专业应用能力之后,对应每一类子能力,设计相应的知识模块及模块下的课程。(3)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实施学科知识和专业应用能力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4)围绕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构建多样化专业实践平台;(5)更新理念、分流师资,着力打造实践应用型教学队伍。
因为在夹缝中求生存,既不能完全以传统的专业办学模式为依据,也不能照搬理工科办学模式,因此提出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立足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强调人才培养上,不仅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目标
1. 用一年的时间,在充分的调研的基础上,修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的学生都培养成合格的文秘人才,其中30%是素质好、操作能力强的优秀文秘人才、写作好手:把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的学生都培养成合格的基础教育的合格的语文师资,其中50%是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中学语文师资。
2.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和文秘方向分别建立5个以上的选修课课程群,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
。
4.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完善实习实训基地。
汉语言文学专业心得范文4
关键词:现代汉语;探索;教学改革;策略
就现代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现代汉语课程是很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最近几年以来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探索,从而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此,对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谈一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一、改变教学模式,制定教学目标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现代汉语专业主要就是向学生系统性讲述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其主要涉及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以及现代汉语的记录字符,一共包含了现代汉语三方面的基本内容。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利用知识的程度分析和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提升自己的现代汉语水平,能够为以后语文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伴随着最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改革的发展,我们从实践中可以发现高校现代汉语课最需要改革的部分就在于要和生活实际相
结合。
就此,笔者针对高校现行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进行了比较。从我国语文教改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年来我国现代汉语教学的实践来看,制定了相对应的四年制的本科院校《现代汉语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教学应该注重多学科的整合,要注重训练,要注重运用,要注重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改革思路,以期能够改变现代汉语课程所存在的问题,能够改变付出多收获少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能够体现语言知识学习和运用共同重视实践的内容,将演绎法和归纳法放在一起,侧重归纳法的运用。
二、改变教学效果,加大教改力度
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是以素质教育的理念构建的崭新教育观,并且能够指导学习方法的改革。在现代汉语教学的环节当中,坚实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手和脑并用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为主要目的,最终能够提升学生创新的能力和意识。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大力地调整其教学内容。在本课程当中所注意的就是将现代汉语言和相关的内容相结合。比如说应该将现代汉语言和教师口语、古代汉语等学科结合在一起,尽量在进行学习的时候避免脱节和重复的状态。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出汉语言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对现代汉语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工作,对以前的一些教学内容进行了删补和修改,使其能够更加有新意和创造性,能够避免增加信息量的因素,从而将成熟的教学成果纳入教学当中。
在进行教案选取的时候,要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东西。比如说一些散文、诗歌、小品和相声。。这样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使得学生从实践和理论当中获得更大的收获。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在授课的时候应该尽量举出一些中学语文大纲中所出现的内容,从而让学生能够
通过分析、总结和归纳,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从而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概念。
不仅如此,还应该改革其教学方法。
力、培养其素质,从而能够达到统一的阶段。可以使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以及比较式的教学方法,以期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最后要优化其教学手段,要充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要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比如说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散文,然后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进
行播放。例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文中,可以播放一些关于这首诗的歌曲,也可以讲一讲海子先生本人的背景和文学造诣。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即兴朗诵,更可以让学生根据这篇文章进行再创作,从而激发自己的文学灵感。我相信在朗诵海子先生这首诗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幸福的。就像他本人在诗中所说的一样“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汉语言的魅力是伟大的,更是不可以忽略的。徜徉在这样的散文诗集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大海的胸怀和人情的温暖。就像曾有位名人说过:“莫道人情薄如纸,世上还是好人多。”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这个世界上承载最多博大的感情就是亲情,也通过汉语言的学习让我们懂得至亲至爱的人一直在盼望什么,我们唯有珍惜,才能够回报他们带给的温暖。
不仅如此,还可以使用投影仪、挂图等进行辅助教学,利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使得学生可以自行利用网络进行自主研究和学习。借助于计算机的功能,借助于网络媒体的力量,储存更多的教学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含量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汉语言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汉语言。
总而言之,对于汉语课教学改革来说,一定要加大教改力度,要明确其教学目的,要掌握书中的知识重点,从而突破其难点,要充分了解逻辑性的思维,从而丰富其教学内容,提高其理论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不仅如此,还应该及时地了解社会的动态和生活的变化,将生活中的内容融入教学当中,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不仅如此,还要充分掌握其语言的清晰程度,要把握其准确程度,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光和热。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课教学方法改革刍议[J].语文建设,2012(09).
[2]李振中.高师汉语语言学课程内容更新机制新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9).
汉语言文学专业心得范文5
关键词:比较文学;课程改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218-02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比较文学发展的历程还十分短暂,自1998年国务院将其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一个专业以来,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并归为中国语言文学类的二级学科。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争相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其重要性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虽然其作为高校文学专业必修课开设已久,但是与其他主干课程相比,无论是从学科体系方面,还是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讲授这门新兴学科的时候,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的关系,“采取何种教学方法”等问题成为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挑战。本文拟就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比较文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提出些自己的观点,以期对比较文学课程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比较文学课程的背景与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文化不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面临两方面的危机:一方面是全球一体化所产生的对于文化多元化的冲击。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使得全球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冲击下,有的民族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同化,丢掉了本民族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而有的民族文化则被彻底遗忘、抛弃,成为历史;另一方面,有些民族则为了保护本身文化的独立性而采取封闭、孤立的态度,他们拒绝与外界文化交流、接触,以此来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纯洁性。
面对这种趋势,当务之急就是增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使其能够面对全球化的冲击,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这些现实都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发展平台。按比较文学所建构的比较视域来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需要其他文化的存在,而一旦有了“他者”的对比,“自我”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在这种全球化语境中,采取何种态度对待文学是关系到我们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将“比较”纳入到文学领域,可以给予其以新的视角审视本土传统文化,并保护边缘文化免遭文化同质化的侵蚀,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意义十分重要。
二、确立切实的教学目标
虽然比较文学学科表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但其又时时存在着危机。一方面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冲击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和领域,许多之前属于比较文学领域的问题现在正逐渐被其他领域所侵蚀,特别是文化研究的兴起,使得其研究范围从政治文化、影视文化,直至大众文化等方面无所不包,渗透到任何一个学科领域之中,比较文学的范围也逐渐模糊。另一方面研究方法上的改变也给这个学科带来极大的影响,泛文化的研究方法使得比较文化与其他学科很难区分,其合法性受到挑战。
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教学的现状是,比较文学教学无论是从教学效果还是重视程度上,都无法得到教育部规定的其作为必修课的地位,教学模式更多的是直接复制研究生的成功经验,而缺乏针对本科生所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目标不清楚导致的后果一则是教师在讲授本门课程时目标过高,本着“学贯中西”的目的,这就导致学生对比较文学产生畏难情绪,部分学生干脆敬而远之,或者应付了事;二来部分高校教师过于重视理论课程而轻视实践课程,导致课堂变成了定义和基本理论的堆砌,学生很难从中真正体会到比较文学的美感与实际意义。教师这种“灌输式”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很明显不适合这门新兴学科教学。
根据笔者在高校中的任教经验,我非常赞同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比较文学课程的看法和观点,其认为比较文学在本科中的教学目标应为初步确立打通意识,以一种开阔的视觉审视问题,即“比较视域”。所谓“视域”,在比较文学中指的是“一种多元观察的、多视点透视的研究视野”。。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更加开阔的视野,他们的心智得到扩展,更具有同情心与移情力。就像某位教育学者所说的,比较文学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心智更具弹性,能使我们超越自己狭隘的界限去看待其他关系。正是比较文学的这种特性,使得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显得更加重要。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比较视域”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高校本科教师不能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不应将理论与学科史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来把握,而是应该及时调整、充实教学内容,增加本科生实践能力与文学思维的培养。目前高校比较文学课程设置很多还未达到高校必修课的要求,更多的还是以选修课形式存在,不仅形式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时安排上也相对较少,而这门课程包罗的内容又比较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所学知识,提升观念显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注意把握重点,有选择、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与其笼统的讲授理论,不如着重强调个案的举例教学。个案教学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让学生产生具体可感的知识内容,从而更好的理解比较文学,有利于学生比较视域的培养。例如在讲到中外文学对“复仇主题”的表现手法及人物性格刻画时,可以以《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对比来展开,虽然二者都是采取复仇作为作品的主线,中间故事情节也有部分重合或相似之处,但由于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人文景观不同,导致了其无论从戏剧冲突、主题思想或人物性格刻画等方面均有不同,体现了不同文化观念下的文化价值差异。通过比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及深层原因,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中西不同文化内涵,从而能贯通中外文学知识,并深入到未来的学习中。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之后,如何将其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变成了关键因素,特别是教学方式方法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应针对不同的学校、不同教学对象等具体情况考虑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比较文学课程可采取如下方式进行,已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组织好课堂教学,奠定扎实基础知识
时至今日,课堂教学仍然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对比较文学课程有大致的了解与认识。。正如杨周翰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研究外国文学的人必须要有一个中国人的灵魂。”那么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学习比较文学的过程中,应立足于我国文化,以中国文化作为根基,体现中国比较文学的特色。在当前的比较文学教学、研究领域存在一种偏颇,即对西方文学的注重而对中国传统文学忽视。不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谈起外国文学时如数家珍,对于外国文学理论也能侃侃而谈,而一旦谈到中国文学理论,则知之甚少,缺少扎实的中文功底作为支撑,因而很难把握到这门课程的重点和精髓。
(二)增加课外阅读量,拓展思维
大量的阅读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素材和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来更深入的理解比较文学。在比较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理论后,应以比较的视域去重读经典、阐释经典,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对基础理论理解的更加透彻,对经典文学也有了个人更深的见解。。
(三)促进学生交流沟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可利用课堂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的讨论,具体资料的查阅学生可在课下完成。例如在讲到“主题学”这一章内容时,由于其有不同研究角度和内容,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分步进行。首先抽出一节课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之后指导学生将理论与示例范文结合,让学生把握具体的研究方法,随后组织课堂辩论与讨论。以此为话题,学生可结合所学材料,也可根据在网上搜集到的内容来进行“主题学”大讨论,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并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碰撞思想的火花。
对于师范院校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来说,理论如何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是决定教学效果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优秀毕业人才或专家来学校参与教学活动和组织讲座等形式,结合各自的经验现身说法,促进学生更好的领悟这门学科的实际应用与意义,并能自觉运用到未来的科研写作中去,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占峰,吴春生,徐洁,连丽丽.建构主义视阈下的本科生比较文学教学模式改革[J].绥化学院学报,2006,(08):158-160.
[2]李晓卫.新形势下本科比较文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05):60-62.
[3]李达三.比较思维的习惯[A].黄维梁,曹顺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汉语言文学专业心得范文6
我是xx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能有来银行实习的机会实属难得,所以决心珍惜机会,用心向周围的同事学习。我的工作性质相当于大堂经理助理,主要负责分流客户,指导客户完成一些基本的填单任务,简单介绍一些银行业务项目等银行的基础性工作。总之这是一项基础性的服务性工作,最需要的是耐心和用心,要努力起到提高银行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的作用,这就是我对自己工作情况的基本认识。
做银行的大堂工作尤其是我所在的城关支行是xx业务量最多最繁忙的银行首先得过体力关,记得第一天上班基本上站一天回答一天的问题,晚上下班还真有些体力不支,浑身酸痛,但是后来这样坚持几天慢慢就可以应付这样的体力消耗量,我想好的身体永远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其后进入熟悉业务阶段,要清楚各项银行业务的办理流程,各种表格、单据的填写方法,以及如何恰当又准确的引导客户等。这阶段的过关要特别感谢我们银行的老师——负责大堂的唐经理,她给了我们细心严格的指导和真诚的帮助,可以感受到经理在用心传授给我们她的工作经验技巧以及工作心得。还用许多和我们实习生年龄相仿的从事证券和保险行业的哥哥姐姐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我们相互配合,感觉到银行的工作气氛十分融洽,我想我们会成为生活和工作上的好朋友,我会用心的学习这些同事们身上的优点。
现在应该是提高业务水平阶段,怎样才能更好的与各户交流,准确了解到对方的需求,高效的帮客户解决问题,以及如何更好的识别客户,并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些理财产品,以更好的引导帮助客户。
我的第一份工作虽然并不高端,并不需要太多技术,但却锻炼了做好一份工作尤其是服务性行业的基本素质:很好的交流倾听沟通能力,恰当准确的表达能力以及融洽的与人相处的能力,我想这也是我所学习的汉语言文学所应该掌握的基本素养,这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所需要终生学习提高的方面。
每一天都有近千人来我所在的城关支行办理各项业务,每一人都是那么的不同,来自不同的家乡,操着不同的口音,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愿望,不同的生活状态,每天见证不同人的不同的忧乐哀愁,但这些日子的工作经历让我在心里不断提醒自己,对于每一个人不管贫穷还是富有,位高权重还是身份卑微,聪慧多知还是孤陋寡闻,你都应该发自内心的尊重每一个人,要耐心,认真的倾听每一个人的想法要求,尽量为客户着想,因为你也需要别人这样对待你、帮助你。只要这样想我就可以以一份很平和的心态对待我每天的重复性较高的工作,因为我想我的工作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