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高等教育(THE)昨天刚发布了2025年世界大学声誉排名,这份榜单号称是全球学术声誉的“风向标”。它背后依然隐藏着诸多值得关注的亮点。
今年的排名又有哪些变化,让我们一起来围观下吧!
01
排名方法论
2025年世界大学声誉排名是由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发出的问卷调查结果所得, 邀请全球资深学者对高校的科研和教学声誉进行评估,机构 共收到了超过55,000份回答。
今年,首次使用改进的方法—— 通过采用投票数量、成对比较和投票多样性三大核心维度,综合衡量大学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对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所院校进行了排名 。
三大核心维度
●投票数量(Vote counts):
评估高校在科研和教学方面获得的投票数量。
●成对比较(Pairwise comparison):
邀请受访者在更广泛的高校范围内进行比较和排序。
●投票多样性(Voter diversity):
关注高校所获得投票的地域和学科覆盖范围,奖励来自更多国家/地区和学科领域的认可。
简单来说,这个排名就是学术界的大佬们心中的”顶流大学”, 可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也能反馈这些学校在专业人士心中的地位和口碑。
维度与权重详解图
02
排名亮点抢先看
全球TOP10
全球TOP10中,5所美国高校,3所英国高校,1所中国大陆学校,1所日本你学校,具体如下?
图片来自:THE官微
美英领跑,多元竞争格局初现
在这场全球学术声誉的角逐中,美国和英国毫无悬念地占据了“第一梯队”。
美国以71所大学上榜的成绩继续领跑(其中TOP100有37所,TOP200有52所),哈佛大学连续14年稳居全球榜首,麻省理工学院紧随其后,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也纷纷跻身前列,展现出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实力。
英国高校则在此次排名中迎来了“逆袭”,创下自2015年以来的最佳表现,共39所高校上榜,其中有10所进入TOP100。
牛津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并列全球第二,剑桥大学稳居全球第四,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排名上升四位,位列全球第36,曼彻斯特大学从51-60名区间成功跻身全球前50,位列英国第8。英国高校的强势表现,仿佛在向世界宣告:曾经的学术霸主正在强势回归!
亚洲高校崛起,打破欧美垄断
亚洲高校在这场学术声誉的较量中同样表现不俗,两所大学跻身全球前十:中国大陆的清华大学位列世界第八,日本的东京大学位居第十。
此外,中国香港的香港大学位列世界第49名,香港中文大学首次进入世界前70名,香港科技大学并列世界第97名。新加坡2所院校上榜,分别是:新加坡国立大学(19)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39)。韩国 首尔大学进入世界前100,位列第52名。
亚洲高校的崛起,不仅打破了欧美高校的长期垄断,也让我们看到了亚洲高等教育的无限潜力。
欧洲大陆的“学术明珠”
除了美英和亚洲高校的亮眼表现,欧洲大陆的高校也在这场排名中大放异彩。慕尼黑大学、鲁汶大学、索邦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纷纷进入全球前50强。这些高校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卓越的学术研究,成为全球学术版图中不可或缺的“明珠”。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共有10所高校上榜,其中6所高校进入TOP100,分别是:墨尔本大学(47)、悉尼大学(60)、蒙纳士大学(63)、昆士兰大学(78)、澳大利亚国立大学(86)、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97)。
加拿大
加拿大共有12所高校上榜,其中4所高校进入TOP100,分别是:多伦多大学(21)、英属哥伦比亚大学(34)、麦吉尔大学(44)、滑铁卢大学(97)。
除此之外,还有四个新国家首次跻身世界声誉排名:智利、马来西亚、波兰和葡萄牙,改进后的方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入地洞察全球大学声誉。
03
2025泰晤士高等教育
世界大学名誉排名TOP100
TOP100详细榜单?
上下完整排名
对于初次接触留学的同学和家长来说,这份榜单或许会带来一些期待和迷茫。院校或专业排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们对学校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但它们只是选择学校时众多参考因素中的一个。
选择学校:排名只是“敲门砖”
在选择专业和学校时,我们不能仅仅依赖排名。毕竟,排名只是对学校综合实力的一种量化评估,而真正适合自己的学校才是最好的选择。兴趣、匹配程度以及申请难度,这些因素或许比排名更重要。毕竟,学术声誉只是众多考量因素之一,而真正适合自己的学校才是最好的选择。
未来展望:全球高等教育的“多元时代”
从这份排名中,我们可以看到全球高等教育正逐渐进入一个“多元时代”。美英高校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亚洲和欧洲大陆的高校正在迅速崛起。未来,全球学术声誉的版图将更加复杂和多元,而这场“权力游戏”才刚刚开始。
03
小站夏季大考冲刺课
不管世界排名如何变动,好的学校都会是竞争激烈的,僧多粥少的。提升自己申请的学术竞争力是必备的条件之一。
目前距离2025fall夏季大考仅剩2-3个月了,各个国际高中也陆续迎来了开学。整个学期开始纳入正轨,大考的准备也要纳入日程了。